自樂道L90預售價發布后,蔚來美股已累計5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接近30%。這一輪資本市場的熱烈反應,核心驅動力來自樂道品牌新車型L90的預售引爆市場預期。
整個7月,關于樂道L90的討論在社交網絡持續升溫。評論區里,有人堅定等著首批交付,也有人擔心量產能力。每個人都在等待官方發布更詳細的數據。
行業觀察者認為,這一波付,是對供應鏈極大的考驗。量產、交付、售后,每一步都不能掉鏈子。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上市即交都會被無限放大。L60吃過的虧,L90不會再吃一次。
在發布會后的采訪中,樂道總裁沈斐表示:“關于交付的問題,其實是個系統性的問題。就像樂道L90今天發布了,渠道先把車進了展廳,并不代表未來的銷量和交付就一定有保障。這里牽扯的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體系。”
“我們整個團隊不管是樂道L90的上市,還是的銷量,都要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步、每一件細小的工作。如果過分沉迷于眼前的訂單,或者運氣好碰對了就沾沾自喜,那離我們最終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我覺得我們在各方面的準備都得繼續努力,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改進,所以還要更踏實做很多細節的工作。”
相比于外界甚至公司內部的樂觀,剛剛履新不到半年的沈博有著異于常人也異于常態的冷靜。
媒體的原話是“昨天樂道L90開局很好,但是后勁要怎么保持?樂道在交付、營銷、團隊作戰上做了哪些部署?有哪些具體的舉措?”
事實上,這是一個給臺階式的發問,沈博原本也可以借此機會“自吹自擂一下,”沒想到媒體得到的回復是。“我覺得差距還很大。”
沈斐可能是這么多新勢力高管中,唯一一個孟子式的生于憂患型的總裁。
比起半場開香檳,他更懂得什么叫居安思危,況且樂道的情況還不夠安。
今年4月,沈斐接替艾鐵成出任樂道品牌總裁,內部同步開啟變革。重塑團隊信心,完善底層能力建設,樂道一線同事減少40%,降本提效,強化品牌認知推動產品走量。
近兩個月,5月交付6281輛,同比增長約40%,6月交付6400輛,創下今年月銷量新高,雖距離目標還有差距,但好在看到了樂道逐步回暖的向好態勢。但按照蔚來公司2025年銷量翻番的目標,目前年度目標的完成率還不及30%,下半年承擔較大壓力。
沈斐的冷靜不僅僅體現在這次L90的預售發布上,今年5月,度過五一長假,樂道銷量見漲,有樂道員工在網上發帖,想提提勁。沈斐也提出了批評,敲了敲邊鼓,“動不動就立flag,太飄了,這可不是咱們樂道的做派”。
今年3月份,蔚來內部也經歷了一次裁員風波。在L90的媒體采訪上,李斌面對媒體追問,首次以“基本經營單元CBU機制”為名回應這場人事地震:“有同事主動或被動地離開了公司,內部對此也十分不舍”,他透露常收到離職同事祝福公司走出低谷的信息,言語間流露復雜情感。
而身旁的樂道總裁沈斐則語氣冷靜:“不叫裁員,是人員隊伍的調整優化,以匹配市場變化”。兩位高管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折射出這場組織手術的疼痛與決絕。
樂道需要創始人的感性同時也需要操盤手的理性但當。
從4月上海車展首次亮相到7月10日晚預售,在這將近100天的時間里,樂道做了很多工作,然后都匯入到這漫長由短暫的180分鐘里,希望向外界傳遞清楚每一處的細節。
首當其沖的就是消費痛點的挖掘。
沈斐表示:“我覺得樂道L90這輛車作為產品來說,我認為提供了非常好的情緒價值,它外觀大氣昂揚,又傳統又經典,看起來也特別舒服,全員頭等艙,座座都是VIP,好開又安全,家人每個人都滿意,我覺得這個情緒價值已經拉滿了。”
大空間是大三排SUV用戶的第一剛需,這是李斌給用戶建立的第一個消費認知。
目前市場中的“9系”旗艦大三排SUV以混動/增程動力為主,受限于要安裝電驅、燃油兩套動力系統,在全家出行的場景下,沒有一款產品可以同時解決“第三排不舒適”、“坐得下就裝不下”、“車停得進,后備箱打不開”的空間體驗痛點。
樂道L90以座艙4195mm的縱向有效空間,670L的儲物空間和中國市場最大的240L智能電動前備艙,讓其成為大三排SUV空間體驗的全新標準。用李斌發布會上的慣口,就是“座座都是VIP,6人10箱無壓力,前后都能裝行李”。
除了空間外,補能焦慮是大三排SUV用戶的核心痛點,也成為樂道L90的另一個抓手。樂道L90擁有同級領先的14.5kWh/100km超低能耗水平,在標配85度長續航電池包的情況下實現CLTC續航605km。更加重要的是,蔚來擁有著其他品牌所無法比擬的補能體系。
在沈斐看來,為什么還要買增程?樂道L90是“變革之作”,純電給了你更好的空間、更好的體驗,而且這個焦慮時代已經過去了。
李斌也表示:“純電出行可能在便捷性上還沒有油車那么方便,但你只要把“使用成本”這件事算進去,就會明白,為啥非要跟錢過不去呢?”
而這兩點也勢必會成為L90打爆大三排SUV市場最好的牌。
如果,L90首月交付破萬并持續爬坡,帶動四季度整體銷量達5萬輛,蔚來有望實現單季盈利,緩解資金鏈壓力。
用某種程度上來看,樂道乃至蔚來的成敗都在此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