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攬勝,大家心里大概都有個固定畫像:方方正正的“盒子”車身往路邊一停,不用看標也知道是臺“有分量”的車。它可能是商務場的體面座駕,是長途自駕時的移動沙發,偶爾還能拐進非鋪裝路,用實力打破“豪華車只能城里跑”的偏見。
但最近,這臺大家熟悉的“大佬座駕”悄悄換了個“心臟”——攬勝電動版來了。
沒有顛覆性的造型,沒有堆砌概念化的黑科技,甚至連開起來的感覺都在努力貼近燃油版。它好像在說:如果你喜歡的就是攬勝那股子穩當、體面和全能,那現在,你可以選個電動的版本了。
只是單純的油改電?
如果你是攬勝燃油版的粉絲,大概率不會對電動版的外觀感到陌生——它幾乎和燃油版長得一模一樣。這種“不變”其實藏著對用戶習慣的尊重:對于看重攬勝經典設計語言的消費者,不用為了電動化妥協審美;而熟悉攬勝的老車主,上手時也不會有“換了輛車”的陌生感。
支撐這種“不變”的是MLA Flex平臺。這個平臺從開發時就兼容插電混動和純電兩種動力,不是燃油車“油改電”的臨時方案。這意味著電動版的車身結構、空間布局都和燃油版保持一致,不會出現有些電動車為了塞電池而犧牲后排或后備箱空間的問題。
三電和駕駛:穩為主,細節有提升
電動化的核心數據很實在:118kWh電池組,官方續航約500km,極端工況下(比如高速、低溫)大概能跑400km。這個續航表現不算“激進”,但對于日常通勤和中短途出行足夠用,長途則需要提前規劃充電。
動力上,前后雙電機總功率542馬力,試駕反饋說“和燃油版區別不大”——油門(或者說電門)控制線性,沒有電動車常見的“竄動感”。但有個細節值得注意:電動版的打滑控制速度比燃油版快100倍,在濕滑路面或輕度越野時,車身穩定性會更及時。
另外,因為電池組的布局,整車重心比燃油版低了60mm。這帶來兩個實際好處:一是過彎時側傾控制更好,二是不用再裝主動防傾桿(能減輕點車重)。配合和燃油版相同的雙腔空懸、后輪轉向,駕駛質感還是那個“坐船般平穩”的攬勝,只是多了份電機的安靜。
越野:保留硬核,略有妥協
攬勝的越野基因沒丟:900mm涉水深度、45度爬坡能力、35度斜坡啟停這些“看家本領”都還在。對于大多數輕度越野場景(比如郊外非鋪裝路、雨天泥濘路),它的表現和燃油版沒差別。
但電池組的尺寸也帶來了些小妥協:接近角、離去角比燃油版略小(具體數值沒說,但意味著爬特別陡的坡時,前唇或后杠更容易蹭到地面);牽引質量從3.5噸降到2.5噸(如果需要拖房車、游艇,得考慮這個上限)。如果是重度越野玩家,這些細節需要提前掂量。
買不買?先看這幾點
-
價格與上市:英國售價約15萬英鎊(換算成國內價格大概率不便宜),定位高端豪華。會在2026年開啟交付,目前已有6萬潛在訂單,熱門配置可能需要排隊等車。
-
適合誰?適合兩類人:一是喜歡攬勝的設計和駕駛感,想換電動車但不想適應新車型的老用戶;二是追求豪華品牌純電SUV,且對續航、越野有“夠用就好”需求的消費者。
-
慎買提醒:如果追求超長續航(比如想經常跑長途不充電),或有重度牽引/極限越野需求,這款車可能不是最優解。
攬勝電動版的思路很明確:不跟風搞“電動化顛覆”,而是把現有優勢(設計、舒適、越野)打包,換個電動心臟。對于消費者來說,這更像一道“選擇題”——不是選“更好的電動車”,而是選“是否要一臺電動的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