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在汽車智能玻璃創新技術及應用大會上,蓋世汽車CEO周曉鶯圍繞中國乘用車市場情況展開深入分析。她指出,當前汽車行業競爭激烈、傳統領域趨于飽和,不過中國市場因容量大、千人保有量低等而潛力巨大,吸引著全球眾多品牌。此外,我國零部件與整車出口成果突出,本土品牌在全球車企排名中表現亮眼,積極出海發展,凸顯產業實力與上升態勢。
周曉鶯指出,當前既要看到國內汽車市場新型合作模式不斷涌現、企業創新技術獲全球認可等積極變化,也需要關注到價格戰盛行、銷售利潤率低于工業平均水平等挑戰。她強調,汽車行業需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周曉鶯還對今年上半年汽車行業的銷量數據進行了分析,預測未來在與出海需求推動下,乘用車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自主品牌市占率有望繼續提升。

周曉鶯|蓋世汽車CEO
以下為演講內容整理:
中國乘用車市場簡析
近年來,隨著汽車行業的競爭加劇,傳統領域幾乎趨于飽和。行業開始聚焦于汽車上附著的核心關鍵部件與元器件,相關的科技投入日益精細,且不斷向跨界融合的方向發展。這種競爭態勢讓中國汽車市場異常焦灼,同時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乘用車市場銷售總量為9060萬輛,中國市場包含商用車在內的總量為3144萬。中國之所以在近年來能吸引許多全球汽車品牌入駐,主要得益于極大的市場容量。時至今日,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仍未超過300輛,而部分發達國家的這一數字已攀升至600輛、700輛乃至800輛以上。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市場仍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
此外,中國城鎮化率在70%左右,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發達,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無論是全球性的企業還是本土企業,在中國面臨的競爭都異常激烈。不過,許多全球性的公司即便面臨巨大挑戰,也不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因為一旦離開競爭最為前沿、激烈且主流的市場,就等同于放棄了品牌發展的關鍵陣地。
目前,我國零部件出口在外貿中已占據重要主體地位,而整車出口的意義更為重大,它標志著我國在裝備能力、集成能力以及產品定義能力等方面邁上了新臺階。零部件生產從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半成品產業,而整車則是一個完備的產品,對整合集成能力和產品定義能力有著極高要求。
當前,我國整車平均出口價格約為12萬元,單車價值量正在逐步提升,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企業都在積極尋求出海發展。以奇瑞為例,海外市場幾乎貢獻了其絕大部分銷量,占比處于極高范疇。
2024年,在全球車企前十榜單中,豐田汽車以1009萬輛的銷量位居全球首位。我國的本土品牌中,比亞迪以100%的新能源產品參與全球競爭,最終在2024年以451萬輛的銷量位居第六;吉利控股則采用多品牌、多種動力形式并存的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海外布局,以347萬輛的銷量在2024年的榜單中位居第九。

圖源:蓋世汽車
國內市場來看,許多行業的企業在面臨巨大挑戰時往往會出現業績下滑曲線。然而,國內汽車市場近7年卻呈現出了“V”型反轉的走勢。2020年國內處于階段性低谷,但自2020年起至今,銷量持續回升。盡管當前國內市場仍受政治等因素影響,但諸如海外的福特汽車選擇采用寧德時代的電池技術助力其發展,這一舉動就代表著海外市場對中國電池技術的極大認可。
此外,Stellantis與零跑的合資合作也是一種全新的模式。零跑汽車在行業內自研比例極高,其架構技術、自研技術、工業管理能力,以及產品所展現出的極高經濟性,均獲得了Stellantis的認可。另外還有近期地平線與大眾合作、Momenta和寶馬合作等,均代表了新型合資合作的典范,彰顯了中國企業的創新技術,尤其是在智能汽車這一全球尚無成熟經驗可循的“無人區”領域,中國企業的創新技術得到了全球行業巨頭的認可。
當前,國內汽車行業的大規模價格戰并未停歇。從2023年爆發,到2024年進入白熱化階段,到今年則演變成了“加量不加價”的新形態,價格比拼仍在持續。今年起,汽車價格戰以產品降價和促銷的顯性價格戰將逐漸演變到技術創新、生態圈建設、產品標準定義等領域的隱形競爭。然而,自6月份起,國家相關部門從市場監管角度出發,包括主流央媒,均對價格戰表示反對并發出良性競爭的呼吁。畢竟,價格戰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行為。

圖源:蓋世汽車
近期,車企承諾“賬期不超過60天”的消息引發了極大關注。當前車市狀況類似賭場,坐在牌桌上的皆是車企。每一家車企都依托于自身的生態鏈,而大家手中的“籌碼”均由供應鏈提供。去年有多款新車發布,這些新車品本質上就是投入市場的“籌碼”,若某款車成為爆款,車企及其上下游相關方均能獲益;若投入的品類未能成為爆款,前期的大量投入便付諸東流,此時只能另啟新項目,在此基礎上開啟新一輪循環。這便是今年強調要開展清理整頓工作、規范車企支付供應商賬單的原因所在。企業和產業都需要一個健康且可持續的長期發展過程,而非依賴類似賭博式的成功模式來運營。
當前,汽車行業規模龐大,自2023年起已超越房地產行業,成為真正的第一大支柱型產業。并且,汽車行業是一個科技含量急劇提升的行業,如今汽車已不再是單純的機械產品,它涵蓋了AI、IoT等科技元素。
然而,今年1-5月,汽車行業的銷售利潤率僅為4.3%,已低于工業平均水平。當前,汽車行業涉及海量就業崗位與企業主體,承擔著保障民生、貢獻稅收等重要社會職能,行業內需要有各方的生存空間,實現百花齊放,而非“一將成名萬骨枯”的局面。
財報表現上,今年中國車企的財報表現較好。吉利集團今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實現了264%的增長,這主要得益于《臺州宣言》所帶來的激勵,集團重新開展整合與集約化工作,不再一味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步入精細化運營階段。比亞迪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表現同樣出色,凈利潤實現了100%的增長。此外,零跑汽車的銷量和利潤率也逐步邁向正向發展軌道。

圖源:蓋世汽車
而今年第一季度許多外資集團的財報表現不盡如人意,核心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三點。
一是中國市場受到的沖擊過于強烈,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中占據三分之一的份額,且在電動化領域占據全球80%的比重。然而,幾乎所有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均面臨困境。以大眾為例,其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產品開發并融入諸多文化元素,但市場表現不佳。總體而言,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整體銷量和產品競爭力都遭遇了較大挑戰。
二是成本過高,不過這一成本壓力并非源自中國,而是主要來自北美和歐洲市場。當前通貨膨脹形勢嚴峻,北美等地區物價上漲較多,歐洲方面,受俄烏戰爭影響,近年來基礎人力成本以及用電等各個模塊的成本均有所上升。受此影響,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發展明顯放緩。電動車在中國價格較為親民,但在歐洲卻近乎奢侈品,無論是購買還是使用成本都很高,這使得許多企業不得不采用高風險的方式來消化電動車品牌的運營壓力。
三是關稅問題。這三大原因讓許多國際汽車巨頭處境艱難。
中國市場層面,今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銷量為1355萬輛,同比上升13.1%。這一市場表現主要得益于“兩新”政策,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這些政策正持續加快釋放效力,對刺激內需產生積極影響。當前,汽車行業缺的并非資金,而是需求,生產端已經積壓了大量產品。在此背景下,當下各類促銷方式呈現多元化態勢。
出口層面,今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出口銷量為260萬輛,同比增長11.1%;車企方面,奇瑞1-6月出口45.2萬輛,排名第一;比亞迪則憑借開拓墨西哥等新興國家市場、發力插混優化產品結構的雙重機遇,出口超44萬輛,穩居第二。
此外,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達到68.3%,這一數據充分印證了自主品牌產品在消費端獲得了極大認可。當前,滲透率達到48.1%,在中國市場基本盤下,消費者大概率會在不同類型的新能源汽車中進行選擇。
基于當前的市場表現對各大車企的銷量進行預測。我們預計比亞迪2025年總銷量將達475萬輛,同比增長12%;預計吉利汽車2025年銷量為305萬輛,同比增長36%;奇瑞汽車今年對外宣稱的目標是超越行業平均水平10%-15%,不過其在俄羅斯市場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我們預計其2025年銷量為270萬輛,同比增長7%。另外,零跑汽車、小鵬汽車、小米汽車今年的銷量也有望實現較大增長。

圖源:蓋世汽車
對于外資以及合資車企,我們預計大多數車企今年銷量會呈現負增長,上汽通用則有望實現增長。上汽通用今年推出極具競爭力的“一口價”策略,直接將價格降至低位。
未來,隨著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快速發展、增換購需求和貿易出海需求的增加,我國乘用車將繼續迎來發展空間,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3000萬輛,而本輪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其市占率在2030年有望突破80%。
關于蓋世
蓋世汽車的核心使命是“發現好公司、推廣好技術、成就汽車人”。當前,蓋世汽車的業務范圍已不再局限于汽車行業,逐漸開始涉足具身智能和低空經濟產業。這一決策的基礎在于,這兩個產業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供應鏈資源與汽車行業可以實現共享與復用。
此外,蓋世汽車還打造了產業大數據系統。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需要開始轉向科學決策的方法,依據數據、市場趨勢、細分賽道以及具體的增量來制定策略。為此,蓋世汽車對整個產業的產能、產值、品類、核心供應商及配套設施進行了詳盡的拆解與分析,這一過程大量運用了AI技術進行關聯與整合,并構建了直觀的數據看板,看板不僅服務于車企在供應商選擇上的決策,也為投資人提供了評估投資賽道與企業增長潛力的工具,幫助其識別處于增長賽道中的優質項目。